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版的《水滸》,對兩個場面的印象特別深,直到今日都時常在腦海中浮現,一個是「浪里白條」張順慘死涌金門,一個便是浪子燕青攜手李師師浪跡天涯。
特別是在看到宋江、盧俊義、李逵等一眾梁山好漢的悲慘結局后,更覺得燕青能夠抽身而去,美人相伴實在難能可貴。
在大家都做著詔安正統的美夢時,為什麼燕青卻能洞若觀火,早早離去?明明并非貪圖錢財之輩,為何燕青走時不和任何人打招呼,卻挑著一擔珠寶離去呢?
燕青并不是《水滸》中前期出場的人物,一直到第六十一回,燕青才初登場,且當時梁山好漢已經基本聚齊了,但這絲毫不妨礙燕青成為這本小說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
有人說,在整部《水滸》中,施耐庵最愛的一個是武松,一個就是燕青。
無論是樣貌、能力、還是結局,施耐庵都給了燕青足夠的寵愛,賦予了燕青許多其他英雄所不具備的新特點,甚至打造了一個「完人」燕青。
燕青的英俊秀美是毫無爭議的。
燕青與梁山好漢風格的差距相當大,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
大家所熟知的李逵、魯智深等人,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吹胡子瞪眼,要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令人膽寒。唯獨燕青儀表堂堂,一身白肉般的肌膚,遍體花繡。
可以說,燕青的體態很符合我們現在的審美,他不僅是梁山里一道獨特的風景,也為后面促成詔安的劇情埋下伏筆。
不是這樣一個俊秀的人,還真不足以進出汴京這種通都大邑,也不足以打動李師師為其說項。
江湖紛亂,時局動蕩,只靠英俊的相貌是肯定不行的,雖然是后期出場英雄,但施耐庵對于燕青的本領是有過深入刻畫的。
說他雖然排在三十六星的最后一位,「卻強似那三十六個。」封他為「天巧星」,對他極盡夸贊。
那麼燕青區別于眾人的特質是什麼呢?除了他那一身令黑旋風都折服的相撲本事以外,燕青最大的特別便是有才。
燕青是一位非常懂生活知情趣的人,號稱「風流叢中第一名」的燕青很愿意在一些生活的細枝末節上下功夫。
吹拉彈唱無有不會的燕青一見皇帝便先以清韻悠揚的艷曲吸引了皇帝的注意,隨后一曲「減字木蘭花」將梁山眾好漢的事情娓娓道來,贏得了皇帝的情感認同。
除了藝,多年在社會上摸爬打滾的燕青還是個「社會通」,各地的風情習俗,人間百態燕青都了如指掌,書中更是稱他為「百伶百俐」。
他會唱貨郎太平鼓,與山東人比起來也是不差分毫,可是一轉眼,面對東京城門軍士的盤問,一口開封鄉音又是脫口而出,還會改作浙人鄉談騙開了陳將士的莊門,燕青的這身本事為梁山帶來了諸多便利。
梁山的好漢百人一面,有趣的燕青卻是萬里挑一,特別是這個萬里挑一的人還有智慧。燕青的智慧,從他從一個奴仆發展成為梁山頭目就可見一斑。
當年,梁山上下都拿史文恭束手無策,為了解決掉史文恭,梁山想要將盧俊義拐騙上山。
「智多星」吳用出馬,假扮成道士的吳用前往盧府給盧俊義算命,想通過命理之說將盧俊義誘騙至梁山。
而燕青卻立刻看出了吳用的身份,極力勸阻盧俊義不要輕信吳用的話。這是第一次展現燕青的眼光。
在面對李師師時,燕青的巧思與智謀更是用到了極致,李師師對他情有獨鐘。
但李師師是官家的人,既不能得罪也不能染指,面對這兩難的局面,燕青的回答卻是:自己比李師師小了2歲,愿意拜李師師為姐姐。
燕青的智謀與巧思,從這一句話便能洞悉出來:為了梁山,為了大事可成,他必須和李師師保持親近的關系,從而通過李師師來和皇上搭上關系;
可面對李師師的傾心,他又很明白,自己決不能有非分之舉,否則功敗垂成不說,還要丟了性命。姐弟關系可謂一舉兩得。
也正是因為燕青的機敏,才促成了梁山詔安一事,無愧他「天巧星」的稱號。
燕青的身世很可憐,自幼父母雙亡的他只能靠乞討度日,四處流浪,吃的最多的就是別人剩下的殘羹冷炙。
9歲那年的除夕,別人都在闔家團圓的時候,燕青又在街上流浪著,又冷又餓的他因為體力不支暈了過去,恰逢盧俊義路過,見他實在可憐便收留了他。
入了盧府后,燕青便做了盧俊義的貼身侍衛,兩人志趣相投,感情十分要好,名為主仆卻更像是兄弟。
不過在燕青心里,一直牢記著盧俊義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對盧俊義十分忠誠,不論盧俊義什麼境遇,燕青始終不離不棄。
後來上了梁山,大家都做兄弟相處,但燕青仍恪守禮數,每每自稱小乙,喚盧俊義依舊跟從前一樣,稱其為主公,并不會覺得在梁山眾人中失了威名。
盧俊義後來被李固誣陷落難的那段時間更顯燕青的忠肝義膽,燕青對盧俊義不離不棄,不僅多方奔走營救盧俊義,為了這個恩人,燕青還衣衫襤褸,戴著破碎的頭巾,沿街乞討。
哪怕是拿到一碗飯,燕青也要去牢里給盧俊義送去,不舍得給自己吃。
其實,盧府已經落敗了,李固與盧俊義的夫人雖然極力想除去燕青,但燕青一身本領,去到哪里都能安身立命,根本無懼這兩人,卻為了盧俊義,為了自己的恩公淪落至此。
只因燕青的一腔忠義熱血,才忍此屈辱,死守家門不去。
可惜,盧俊義并不相信燕青,反而十分惱怒,不僅對燕青諸多猜疑,更是出口辱罵,哪怕燕青已經失聲痛哭,他也一腳踹向燕青揚長而去,讓我們也不禁為燕青一哭。
到了這一步,盧俊義和燕青兩人的情分其實可以說已經到頭了。
對盧俊義,燕青竭忠盡智、無愧于心,此時的他可以遠走他鄉,不再摻和此事,沒有人可以怪他。
可燕青到底不忍,又暗中護送盧俊義,并在危急關頭救了盧俊義一命。後來,更是燕青親赴梁山求援,才最終救下了又一次被抓的盧俊義。
到了梁山之后,盧俊義的身邊只有燕青一個可用之人,晁蓋臨死時曾表示,誰為他報了仇,便可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盧俊義初來梁山,燕青打定主意要為主公掙一個位置。
最終,燕青憑一己之力,幫助幫助盧俊義擒來了史文恭,盧俊義到底是坐上了水泊梁山的第二把交椅。
可以說,盧俊義在山寨上站穩腳跟,燕青功不可沒。
眾所周知,《水滸傳》中,能善終的人向來不多,燕青卻是其中一個,不僅施耐庵偏愛地給了他一個善終的結局,電視劇更是把李師師安排給了他,讓他效仿范蠡西施,有美相伴,遠走天涯。
從他和盧俊義的結局對比來看,兩人的差距一目了然。
其實,不止是盧俊義,宋江和吳用也都是聰明的人,可他們倆也僅僅看到了詔安這一層。
雖然為詔安出了大力,但對于詔安后梁山眾人的歸宿,燕青其實并不看好,特別是詔安后,梁山眾人便被派去征討方臘。
燕青深知,朝廷派梁山眾人去征討方臘不過是條「以毒攻毒」的計謀,希望通過這一戰,損耗掉梁山與方臘兩方的實力,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
雖然看的清,但燕青不愧是義薄云天的燕小乙,為了一個義字,他還是隨軍出征討伐方臘。事實上,也的確如朝廷所料,這場戰斗慘烈異常,張順、宣贊、董平……近60位梁山英雄慘死。
終于艱難地戰勝了方臘,班師回朝的梁山眾英雄似乎迎來了高官厚祿、平步青云的機會。
然而,看著來時浩浩蕩蕩的隊伍,回去時卻少了一半人,這讓燕青心中更覺悲涼,也更堅定了他離開的想法——必須要走了。
不得不說,燕青雖然沒有經歷過官場沉浮,但卻很能洞察人心與官場的詭譎,也極為了解人情世故,從與方臘的這場戰役中,燕青似乎已經看到了梁山的結局。
也許是因為作為詔安一事中的重要一環,全程參與了詔安之事,燕青對朝堂的黑暗,皇帝的昏庸有著比其他梁山眾人更深的認識,梁山與朝堂的一眾官員積怨已久,豈是一句詔安便可以善了的?
當這樣的朝政大事需要去求助一個名妓時,當一個執掌天下的人會被一個風塵女子的枕邊風左右主意時,這條詔安之路已經充滿了滑稽與荒誕了?
而宋江明明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皇帝,卻還是為了自己的「忠君愛國」夢讓燕青去走偏門,利用李師師達成詔安的目的,又怎麼會有好結果呢?
所謂「狡兔死走狗烹」,方臘已死,失去用處的梁山眾英雄,只會是朝堂眾人的眼中釘,再不走就來不及了。他多次勸說盧俊義,希望盧俊義早點抽身,可惜,盧俊義到底沒有燕青的目光長遠。
盧俊義一心地認為只要順利地完成了朝廷的任務,自己就可以光宗耀祖,封賞無數,到那時候,他就不再是水泊梁山這個匪窩的二當家了,他又是那個名震八方的盧員外了。
勸說無果,燕青只得自己離開了,他甚至沒有和宋江道別,只是留下了一封信,便挑著一擔珠寶離開了。燕青之前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的,為什麼突然之間就離開了,還要帶走一擔珠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生計原因,畢竟以后的燕青就要過上隱姓埋名的生活了,過往的本領,很多的技能都不能再使用了,他要像個普通人一樣隱匿在市井之中,肯定需要一些錢傍身。
另一方面,這其實也是燕青的一種告別方式。
梁山眾人重義氣,而燕青卻以這種像是市井買賣算賬的方式離開梁山:我為梁山打拼這麼久,這是我應得的。
他不是不知道,這樣會被梁山一眾人看輕,但也許,他也希望別人看輕他。
畢竟看輕了燕青就不會再為他的出走而去找他,很快的就會忘了他,而燕青自己也以這樣決絕的方式離開,不留余地,讓自己不會再回頭回去梁山。
燕青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但他卻將自己與梁山的情義,用一擔珠寶劃了等號。因為,只有這樣做,他才能無牽無掛,徹底地離開。
燕青這個人,當真是活得通透,無怪乎有人說,「燕青就是施耐庵的理想。」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