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76年元旦,北京城里霜雪滿天,但葉劍英元帥還是頂風冒雪地驅車來到了解放軍305醫院,因為病重的周總理還住在這里。
站在病房門口,看著周總理斜靠在病床上聽護士讀報紙,葉劍英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又想起來了周總理前不久的囑托。
同樣是在這間病房里,周總理拉著葉劍英的手緩緩交代了他放不下的事,直至感覺所有該說的都說完了才以一句:「我的心思,你是知道的」做結。
1975年底,周總理在醫護人員的急救下再次挺過了一場病危。
自從1972年確診癌癥以來,他已經經歷了太多次急救,每次醒來都恍如隔世。
其實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周總理早已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了,但是一想到國家正在面臨的內憂外患,他就無法安心地合上雙眼。
尤其這次再被從鬼門關上拉回來以后,周總理意識到必須趁著自己還算清醒的時候,安排好之后的事情,他才能安下心來。
但是滿腔的話能對誰說,卻讓周總理犯了難。
他知道必須選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資歷的人,才有可能扛得住之后的重任。
深思熟慮以后,周總理終于想到了最心儀的人選——開國元帥葉劍英。
若說起來,葉劍英之所以會成為共產黨的開國功臣,離不開周總理的指引與幫助。
早年他們二人是在黃埔軍校的同事,正是看到周總理的品質,葉劍英才產生了入黨的想法。
可惜1924年,他第一次向周總理提出入黨申請以后,遭到了拒絕。
組織上給出的理由是,葉劍英作為一個國民黨高級將領,被吸收入黨并不合適。
見此情形,葉劍英也沒有灰心失望,畢竟當時國共兩黨處于合作狀態,兩黨之間的矛盾也被掩蓋在了共同利益之下。
而葉劍英只要保證自己潔身自好,就能與我黨的同仁并肩作戰。
直至1927年,蔣介石公然背叛革命以后,葉劍英終于再也無法忍受身處蔣介石集團里了,于這年7月第二次提出要加入共產黨。
我黨向來是非分明,周總理根本不會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對黨組織犯下的惡行遷怒于葉劍英,反而對黨組織詳細交代了葉劍英的愛國行為。
那時候周總理已經在心里把葉劍英當成了可靠之人。
周總理曾堅定地對黨內的同志們講:
「他的底子我知道,是好的,我們應當表示歡迎。」
隨后葉劍英順利入黨,開始了在共產黨的忠誠歲月。
8月正是在葉劍英的外合策應下,我黨才及時知曉汪精衛預備加害葉挺、賀龍的陰謀。
這才及時轉變南昌作戰計劃,周總理等人參與領導的南昌起義也得以成功。
另外一邊,葉劍英在廣州還參與了廣州起義的指揮工作。
幾場硬仗下來,黨組織和周總理都在實踐中看出了葉劍英的軍事才能。
在1931年底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時,葉劍英正式被任命為軍委參謀部的負責人,這相當于紅軍的總參謀長。
在這個職務上,葉劍英的軍事才能更能被充分發揮。
1932年夏秋之交,中央軍委決定發起對樂安、宜黃兩地的進攻。
葉劍英接到指示以后,立刻讓參謀人員做了戰場情況的偵查,力求掌握最全面的戰場信息。
因為他深知知己知彼才能獲得在戰斗中的主動權。
正是根據詳實準確的具體情況,他帶領參謀部制定出了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都滿意的作戰方案,奪取樂安和宜黃的戰役也因此大獲全勝。
當然周總理之所以會在最后把遺愿交代給葉劍英,除了他有過硬的軍事才能以外,同樣離不開他在政治方面表現出的遠見卓識。
1935年底,黨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隨后周總理與東北軍的領頭人張學良進行了談判,成功達成合作抗日的意向。
然而東北軍畢竟與我軍不是同根同源,就算有日寇這個共同矛盾在,也難免存在一些摩擦。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936年7月,葉劍英被周總理派往安塞協調我黨與東北軍、十七路軍團戰抗戰。
剛一到安塞,葉劍英就立刻主持召開了幾場工作會議,先一步把組織架構、主要任務、權責劃分等重要問題都安排得清清楚楚。
為了加強雙方的交流,葉劍英接連組織了幾場聯誼活動,還特意請周總理幫忙派來了人民劇社的同志前來表演抗日劇目。
每當舞台上表演到「亡國恨」之類的片段時,台下的戰士總能深深共情。
1936年,正是在葉劍英的努力下,東北軍成為了與我黨真正心意相通的友軍,這對抗日戰爭來講無疑是巨大的幫助。
可以說葉劍英的厲害不僅表現在抗戰前線,更能運用在敵后統戰工作上,是個文武雙全的復合型人才。
更可貴的是,抗日和解放戰爭接連勝利以后,葉劍英仍然保持著革命戰爭年代的忠誠熱血,是在危難關頭能為新中國接續奮斗的可用之人。
1949年8月,北平市召開了一次各界代表會議,時任北平市長的葉劍英在會上做了工作報告。
其實早在北平和平解放以前,葉劍英就被派駐北平,并且做了很多具體工作了。
除去在和平解放的談判中斡旋以外,葉劍英抓緊時間恢復和發展生產,學校、工廠等單位,在葉劍英的努力下陸續復課開工。
可以說幾個月前黨中央進駐北平時,城里的基本秩序已然在葉劍英的努力下安穩了下來,黨中央對此非常滿意。
然而在述職報告將要結束時,葉劍英曾動情地說:
「半年以來的工作情況就是如此,已經報告完了,但擺在我們面前的還有更艱巨的任務。」
也就是說,建國前葉劍英雖然對北平的安穩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但是他本人并沒有因此驕傲自滿,反而還在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黨中央也看到了葉劍英這樣的精神,因而後來調其為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把他派去了還存在嚴重遺留問題的南方地區。
8月上旬,葉劍英領兵南下,直進華南。
正是為了指揮肅清南方局勢,葉劍英錯過了開國大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幸而這錯過是值得的,因為在葉劍英的帶領下南方局勢很快撥云見日,他也于1953年被調回已經更名為北京的首都工作,為新中國的建設在出謀策力。
1955年,憑借著戰爭年代的傲人功勛,葉劍英在授銜儀式上位列十大元帥之一,這也稱得上是當之無愧。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葉劍英一直在軍隊工作。
正因如此,葉劍英與早年一樣長期與毛主席、周總理等黨中央核心領導人共事,這讓他無論何時都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與敏銳的洞察力。
作為葉劍英加入共產黨的引路人,周總理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因而當他感知到自己可能大限將至時,1975年的一天,他派人把葉劍英請到了他的床前。
其實之前葉劍英也時常在病房里向周總理匯報工作,最開始他們一聊就是三四個小時。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總理能堅持的時間越來越短,聲音也越來越虛弱。
等他們進行最后那次談話時,周總理幾乎已經說不了什麼了。
但多年來的默契,讓葉劍英一眼看出了周總理有話要交代,于是他讓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出去了。
而后葉劍英全神貫注地仔細聽著周總理的話,生怕錯過總理微弱的聲音。
直到最后,周總理放心地講了一句:
「我的心思,你是知道的。」
聽到這里,葉劍英知道周總理的話已經講完了,千言萬語最終匯聚成了這一句寶貴的信任。
他一時間感慨萬千卻不知能說什麼,只能暗下決心實現周總理的遺愿。
1976年1月8日,在病痛的折磨下,周總理與世長辭。
那一刻,葉劍英在戰場上面對敵人的槍火炮彈,都沒紅過的眼眶,在這一刻異常的紅。
等滿含悲痛地處理完周總理的身后事以后,葉劍英開始認真地完成周總理的囑托。
隨后的時間里,他和[華.國.鋒]帶領其他國家領導人一起挺身而出,站在了國家和人民的立場上穩住大局。
1976年等到國家雨過天晴后,葉劍英其實已經八十高齡了。
但是當時國家正值用人之際,他直到與雨停了,但是他不能停,他再次站了出來,主持起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
此后經年,葉劍英在維護國家穩定和推動國防軍工事業發展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直到周總理逝世十年后,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也走完了他忠誠熱血的一生,只留下中國人民無數的哀思與懷念。
回首再看兩人數十年并肩作戰的深厚感情,還是讓人止不住地羨慕。
因為他們不但是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更是彼此關心的生死之交。
說起周總理與葉劍英元帥的交情時,用一句生死之交完全不為過。
因為在彼此的生命安全出現問題時,他們永遠會竭盡所能地關心對方。
1934年11月,紅軍長征走到了湘江一帶。
如果想繼續前行,紅軍就必須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
當葉劍英率部過湘江時,紅軍面前的是一座地形比較開闊的小山。
由于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紅軍曾遭到重創,所以周總理在葉劍英部挺進這座山之前,周總理特地趕到隊伍前面提醒葉劍英:
「命令部隊切勿休息,立即前進,防止敵人空襲。」
葉劍英向來信服周總理,所以得到指示以后,立刻向部隊傳達了命令。
周總理的預判也確實準確,沒過多久敵軍果然派來了滿載炮彈的飛機。
反應迅速的葉劍英立刻下令,讓全軍臥倒躲避敵襲。
誰料幾乎就在他下令的同時,敵軍朝下方扔了大量的炸彈,葉劍英因此受了重傷。
在周總理的命令下,衛生總部長賀誠親自趕到了傷重的葉劍英身邊,并且用擔架把他抬下戰場救治。
見此情形,周總理終于稍稍安下心來。
之后一段時間,不管日常指揮作戰多麼繁忙,周總理都會隔三差五地打電話問問葉劍英的恢復情況,直至葉劍英徹底痊愈。
旁人看了周總理對葉劍英的關心都難免感動,更遑論親身體驗了這種關心的葉劍英本人。因而當周總理病痛纏身時,葉劍英同樣為周總理送去了溫暖。
自從周總理被確診罹患癌癥以后,葉劍英就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了周總理的治療上。
只要葉劍英有空余時間就會聯系周總理的主治醫生,仔細地了解總理的身體狀況。
每當周總理做手術時,葉劍英不管多忙都會抽出時間守在手術室門口。直到手術結束,確定了周總理的身體沒有大問題,他才會安心離開。
不僅如此,葉劍英還會時常親自去醫院看望周總理,并且總要帶些好吃的給周總理補充營養。
有一回,葉劍英釣到了一條三十多斤的大魚,這可把葉劍英高興壞了。
回家以后,他立馬把魚肉做好 趁熱就送到了周總理面前。
周總理看著新鮮熱乎的魚很是高興,不但自己吃得滿足,還分享給了身邊的醫護人員,讓大家都品嘗到了鮮美的魚肉。
真正的朋友之間不需要太多的煽情話,就像周總理知道葉劍英性命無虞也會不斷從醫生那里關心他的恢復。
也如葉劍英清楚周總理住院期間什麼都不缺,但還是想親自為周總理做些合口的飯菜。
1975年,葉劍英還曾在外出視察前還給周總理留下了信件,勸慰周總理:
「千萬為黨珍重,為國珍重。」
幾十年的深情厚誼,都被涵蓋進了這兩個「珍重」里。
從1924年相識時算起,到1976年周總理病逝時終了,兩人的友誼足足延續了五十二年。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們相互扶持,不知共同闖過了多少難關。
如今幾十年過去,他們的功績依然被篆刻于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上,永遠會被中國人民銘記。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