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最近幾年以來,在科技領域,經常會看到「國產替代」替代這四個字,芯片要國產替代,芯片指令集要國產替代,還有EDA、數據庫、半導體設備、光刻機、半導體材料等等要國產替代。
甚至還有手機、汽車、電腦,安卓操作系統,windows等等,也全部要國產替代,大家要盡量使用國產,支持國產,不使用美國的東西。
那麼問題來了,國產替代,最終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在我看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最終可能的結果就是4種。
第一種,國產替代失敗,最后我們還是不得不依賴美國的芯片、系統、設備等等,這種也是美國最愿意看到的。
第二種,則是國產替代成功,中國替代了美國,成為絕大多數科技領域規則制定者,徹底解決了卡脖子問題,以后美國都得依賴中國,這一種可能可以說是國內絕大多數網友想看到的,也愿意看到的。
第三種,則是中國搞出了自己的標準,而美國也有自己的標準,雙方各搞一套標準,并且相互隔離,不兼容,其它國家要麼選擇接入中國標準,要麼接入美國標準,陣營分明。
而四種,則是中國搞出一套自己的標準,美國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雙方標準不同,但又有一定的相似性,雙方又互聯互通,有競爭有合作,其它國家同時接入中國和美國的標準,視具體情況而定。
這就是國產替代的4種最大的可能性,除了這4種之外,應該沒有其它的可能性了。
而其中第一種,是美國最想看到的,但肯定是我們無法接受的,理論上也是不會發生的。
而第三種,也是我們無法接受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會很糟糕,形成兩個陣營之后,對全球的供應鏈而言,都是一種災難,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會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第三種,是我們最想看到的,但肯定是美國無法接受的,理論上也很難發生,除非美國發生了戰略性的錯誤,并且是長期持續性的錯誤,最終才有可能出現。
相對而言,第四種可能性,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并且從現在的結果來看,國產替代也是盡力往這個方面走。
正如任正非前段時間所言,在打壓前,華為把基礎平台建在美國,而打壓后,華為經過四年的攻堅,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了,但平台是互聯互通的。
華為是國產替代的一個縮影,華為的這個結果,大機率就是未來國產替代的一個結果,那就是中美「雙操作系統」格局,國際大企業,會同時接入中美兩個系統,且這兩個陣營并不割裂,又互聯互通,你覺得呢?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