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目前台積電、三星已經實現了3nm工藝,而英特爾實際還是7nm工藝,至于其它的一些晶圓,有些是14nm,有些是28nm,還有60nm的。
按照正常邏輯,3nm肯定強于5nm,肯定強于7nm,數字越小,肯定越先進吧。
所以,現在一有什麼芯片出來,大家就執著的去研究,它究竟是多少納米的芯片,比如最火爆全網的麒麟9000S,很多人就一直想知道究竟,它是14nm,還是7nm,還是5nm。
但事實上,我告訴大家一個很多人并不清楚的事情,那就是自28nm工藝之后,其實芯片到底是多少納米,并不重要了,因為都是等效法。
即14nm的芯片,嚴格說起來,并不是14nm,只是等效于14nm,而7nm、5nm、3nm這些工藝,都是如此,都是等效而已。
早期,所謂芯片是多少納米,比如90nm,45nm,實際是指晶體管的柵極長度,專業詞叫Gate Length。
所以晶圓廠們,不斷的縮小這個柵極長度,不過後來發現柵極長度,不能無限制縮小,會導致短溝道效率,從而產生漏電,不穩定,功耗增加,發熱等現象。
特別是當柵極長率,縮小到28nm之后,很難再按照之前第一代縮小30%,變成原來70%的這個摩爾定律走了。
于是晶圓廠們,開始在性能(Performance),功耗(Power),以及面積尺寸(Area)方面,進行不斷優化改進。
最后就算柵極長度,并沒有真正縮小30%,但只要晶體管縮小了30%,或者功耗降低了30%,或者性能提升了30%,大家都認為這是新一代的工藝。
后面這種辦法,就是晶圓廠們采取的工藝命名辦法,大家都要將數字命名越小越小,于是7nm、5nm、3nm、2nm等都來了。
但像柵極長度,其實很多時候,還是在原地踏步,只是晶圓廠們,改進了其它工藝,讓性能提升了,功功耗降低了而已。
這里intel比較「傻」,不像三星、台積電那麼會吹,明明晶體管縮小了,性能提升了,但工藝卻一直沒進步,在14nm這里打磨了4代,導致台積電、三星進入到5nm了,intel還在14nm。
但實際上,用晶體管密度來看的話,intel的7nm,等同于台積電的5nm,三星的3nm。
但intel說它是7nm,明顯就顯得落后很多,吃虧了。
後來intel發現了這個問題,才將工藝改名,搞出了intel7、intel4、intel20A等等,算是正式加入台積電、三星的隊伍,大家集體吹牛。
所以,其實大家真不必過于糾結,現在的芯片它到底是7nm,還是5nm,還是3nm,只是稱謂罷了,就看晶圓廠們怎麼去吹牛。
關鍵最終還是看芯片的性能、晶體管密度,芯片的功耗這些,這個才是決定芯片的三大關鍵標準,多少納米,已經不是核心指標了。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